(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孙伟制作各种各样的荷包
孙伟 (右一) 教残疾学员绣荷包
用传统满族补绣技艺创作的小鱼荷包活灵活现,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的元宝荷包色彩艳丽……一针一布一线,经孙伟的手,一个个精美的荷包就这样制作出来。端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我市长白山满族补绣及长白山满族剪纸传承人孙伟,看到了这位55岁的手艺人对传统技艺不曾止步的热爱和追求。满族补绣也叫布帛剪纸,是满族剪纸与满族刺绣相融合的传统技艺,以黑、白、靛蓝为主色彩,后期随着满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融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技艺手法也更加完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每年端午节,孙伟都会用补绣技艺绣出各种各样的荷包,再将艾叶放在里面,将传统节日与传统技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一针上、一针下,看着即将完成的作品,孙伟感慨地说:“端午节佩戴荷包蕴含着吉祥如意、祛除疾病的美好愿望,满族补绣作品一直以来也表现出老百姓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就想到把这二者融合,让这项技艺被更多年轻人喜爱。”传承传统技艺这件事孙伟已经做了30多年,而最开始与此结缘,是因为她的奶奶。孙伟的奶奶是满族人,小时候奶奶常坐在炕头上剪纸、刺绣,孙伟便跟着有样学样,逐渐也就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正式接触满族补绣是在1985年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干修班的培训课上,老师手中精美的补绣作品勾起了我儿时对刺绣的感情,很快就喜爱上了这项技艺。”孙伟说,这次培训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打开了满族补绣的大门,还遇上了她的恩师王纯信教授。提起恩师,孙伟数次哽咽流泪。她说,自己一定要把这项技艺好好传承下去,把老师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和钻研传递给更多人。“传承”二字是孙伟对已故恩师的承诺,更是她这些年来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今年端午节前夕,市助残扶贫长白山满族补绣培训班开启了为期7天的课程,孙伟作为唯一的特邀老师为数十位残障学员授课。开课当天,孙伟带着大包小裹来到课堂,里面都是她为学员准备的制作端午节荷包的材料。怕聋哑学生听不懂,她还特意提前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 课堂上,她更是手口并用,边比划边教学,挨个学员指导,两个小时的课程就没有坐下来休息的时候。第一堂课结束,不少学员就戴上了自己亲手绣的荷包。学员陈立德高兴地说:“这个端午节,我也能给家里人露一手了。”孙伟告诉记者,不管是谁,只要对满族补绣有兴趣,她都会倾囊相授,她希望这项技艺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喜爱。她说:“这是来自民间的技艺,就应该服务民间百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个大工程。这些年,孙伟深入学校、社区、农村进行义务教学,她的学生中有几岁的孩童、有大学生、有残疾人,还有农民,面对不同群体,她总会研究出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只为让所有人都能喜欢上满族补绣。“最好是可以将满族补绣融入生活,变成能够谋生的手艺。”孙伟说。2014年,孙伟成为通化师范学院聘用教师,开始为学生教授长白山满族补绣课程,大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常常带给孙伟新的创作灵感。2019年,孙伟的“嬷嬷人民间美术工作室”成立,在这里,她常常带着学生们一起探索研究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制作出了各色款式新颖的笔袋、背包、项链等产品,备受年轻人喜爱。这几年,孙伟又将这项技艺带到了乡村,多次下乡授课,为农村妇女培训长白山满族剪纸和满族补绣,助力乡村振兴。看到一些农村妇女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而是开始制作补绣作品赚钱,孙伟打心眼里高兴。“做这件事我从没觉得累,虽然每天东奔西走地上课,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补绣,我就觉得值了。”说这句话时,这位满脸慈祥、满眼带笑的老人脸上露出了十分认真的神情。孙伟的学生中,有的三四岁就开始跟着她学满族补绣了,这些孩子现在也不过才十几岁,但却已经参加过全国比赛并拿了奖项。孙伟说:“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满族补绣未来的希望,而我作为一个传承人,能做的不过就是让这项传统技艺别失传,走得更远一些。”记者刘佳旭
标签: